0 Comments
The following article was written for the magazine "We Chinese Youth" in 2014.
“世纪婴儿”(millennium's babies)是指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宝宝。在美国,这群“转世”之际诞生的孩子自出生那天开始就伴随着21世纪高新科技成长。目前,他们正在慢慢成熟,成为父母谈论中最令人头疼的怪物--teenager。那么作为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注意点什么?如何缩减两代之间的隔阂或消除“头疼”之苦?回答这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要了解(美国的)世纪婴儿教育的一些独特性和相应难题,因为时代和人文地理环境造成他们在如下几个方面于与父母辈有天壤差别。 第一,他们在学校课内外都注重“团队合作”。小到家庭作业,大到手工项目,这些孩子们可以在合作中得到团队领导,互助合作,与人相处等诸多以往成年人才享有的训练。该些方法本身值得大力提倡,但一个常见的弊病是,如果缺乏指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团队里一人(往往是最优秀那个人)做事,而其他人围观的不良局面,因为许多情况下老师是按小组打集体分的。因此提醒家长们在平时检查小孩学习项目时,务必关注一下这个问题。询问是否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有机会得到相关训练。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是作弊。网络的普及使得“拷贝+黏贴”弹指即得,而且现实里存在严重,有时学生相互抄袭或作弊了还不知道自己犯错,以为是"团队精神"。学术作弊是个很大的话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但希望父母和学校有良好的沟通,尽早杜绝作弊事件的发生。最近本地某学校出现一起严重的竞赛作弊行为,不仅涉案学生遭到惩罚,学校名誉也多少连累。笔者所教的学校里也有个别学生因抄袭作业被学校一脚踢出,多年心血和昂贵的学费付之东流,实在惋惜! 第二,课外辅导专业化。父母版的课余活动曾是放学回家后跑出家门去疯玩,爬树,抓鱼或逗小虫。但现代(美国)版本的课外兴趣活动已升级为是清一色的专业级辅导班,老师们不是专家教授就是奥运奖牌得主,而且内容也覆盖几乎人类文明:音乐,美术,体育,数学,计算机编程,中文,英语,戏剧,等等。有机会能让孩子们从小享受到如此高档次的教育大餐,重视教育的老中家长一般都不甘落后,纷纷把自家娃按在各种起跑线上。许多人即便没有被邻家小童星们逼成传说中的“狼爸”和“虎妈”,至少也练成了“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随时随地监督孩子的课外活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课外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得多,而是培养孩子对学习或者对某类事物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时缺乏兴趣,不仅学不好,还可能恶化孩子潜在的反叛情绪,给父母带来长时间的麻烦。记住,尽量不要把孩子塞到他们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所谓课外“兴趣”学习班去。躺枪的家长要思考一下噢。 第三,信息爆炸的对策。大家都知道这年头信息以几何级数暴长,孩子们都普遍面临时间不够,要学的东西太多之难题。这时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学什么,怎么学,更要紧的是让他们尽早学会利用现代工具提增效率。可能你家小孩早已利用facebook当了孩子王,或者上网灌水比老妈还勤。但我想说的是学习google网络系列软件来管理作业文件,日常时间安排,用Adobe图形软件处理图像,做视频,以及学习双手飞打(字)技术等等。有了这些神器在手,你家娃做事实效会肯定能数量级提升,而且具有专业范儿。可惜这些软件工具目前都不在普通学校的授课范围,需要靠家庭和课外辅导获取。有条件的家庭应该尽早让孩子学,缺乏条件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视频或课程快速掌握。 第四,电子游戏的围堵和疏导。可以说新世纪孩子是和电子游戏青梅竹马携手同长的。他们对游戏的嗜好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对互联网和夫妻肺片的溺爱。是疏导还是堵截,这个棘手的问题可能已经困惑了许多老中家长,估计n年之内都没有完美的解法。我个人觉得两个疏导方法可以考虑试试:一是培养孩子的真正兴趣,比如写作,跳舞,画画,踢球或钓鱼,家长要尽量陪他们一起玩,让他们多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分散对游戏的相思之情。许多时候他们玩游戏是因为是无聊而打发时间。第二个方法是因势利导,把他们的“玩兴”拐到学电脑编程,艺术设计等游戏相关的题目中去。你也许已经观察到小孩在一起常常会攀比玩游戏的战绩,这也是游戏设计里吸引玩客的商业阴招之一。这种“竞赛”逼得小孩耗尽有限的课余时间去挑战朋友的高分。如果他们有机会学会高级游戏本领--制作游戏,那他们就不必承受来自同伴的"比分压力",因为他们和其他同龄孩子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比较游戏实力,或者说不屑一比。另外,一个人一旦学会“fishing”技巧,他们对吃“fish”的兴趣会减弱。这些“诡计”已经在一些孩子身上使用成功,你也不防一试。 总的说来,世纪婴儿,尤其是在美国出生ABC,是到目前为止最幸运的一代,他们的成长途中道路宽广,机遇无限,但也布满荆刺和暗礁。作为航标灯的父母必须多多沟通,提防文中提到的问题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
ArchivesCategories |